放生功德很殊勝在於,護生、放生善行,既解救別人生命,將來必能救自己的命。古往今來,無論是漢藏的祖師大德、成就者等,都將放生列為必要的修行。觀音山 龍德上師開示:「自身的種種病痛,皆與自己的罪福因緣有很大的關係。」對於一切的生命而言,無論是人類或動物,沒有任何東西比生命更重要、更寶貴的。世間的天地萬物都是平等的,眾生都有感受,我們慈悲看待每一條生命並且尊重珍惜!將來,果報還自受,我們也可得長壽無病。如同「遇緣號」放生將 烏龜放生 的真實感應一般。
Table of Contents
為何放生的功德很殊勝?
現代生活型態失調造成各種文明病,若想要活得長壽健康,以蔬食、忌口、斷食等方式加以對治,做為維護自身健康的保健之道。停止殺戮,吃素放生,讓眾生性命得以自由存活,以此功德來迴向懺悔自己所造的罪業,是為積極對治的懺悔法門。
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:
殺生吃肉,必遭禍殃。人為滿足口腹之慾,愛吃雞翅膀、雞屁股、蛇肉、鱉肉等飲食壞習慣,殘忍地虐待、宰殺、捕撈、支解動物身體後再食用,使其被迫骨肉分離,家庭破碎……對我們的心靈絕非好事,反而增添仇怨,自己家庭幸福也不會常保。業障深重者,殺生食肉的業報更會禍殃子孫!
慈悲 龍德上師也開示道:
「從個人的煩惱業障乃至天災人禍、社會動亂等等,皆是人心所招感。貪心招感水災,傷害生靈、殺業太重則招感刀兵災,所以欲消災解難,必須由自心做起。若不懂得因果的道理,不知慚愧懺悔、檢討自心,反而互相指責抱怨、推卸責任,甚至怨天尤人,那麼災禍不但無法免除,社會將更加不安。」
透過真實感應分享,我們可以了解為什麼放生的功德如此殊勝。
烏龜放生的真實功德感應:「遇緣號」放生
台灣基隆有一位林先生在地開一家商店,名叫「遇緣號」。商店附近的居民都是捕魚為生。 有一天,漁夫們捕獲了一隻大烏龜,正準備要把牠宰殺、販賣時,這一位林先生做人仁慈,剛好經過、看見被人群所包圍的烏龜,正奮力抬起脖子,一直磕頭,眼睛都流下了眼淚。
牠似乎知道自己即將失去生命,拼命向人群求救。林先生看見了覺得十分不忍,心生惻隱,買下這一隻烏龜並將牠放回海裡。
林先生擔心以後可能又會有漁夫捕獲這隻烏龜,就在牠的甲殼寫上「遇緣號放生」五字,希望捕獲的人能大發慈悲,放牠自由重生。
當烏龜重回大海時,居民們都看到牠向林先生再三磕頭致謝。受到動物靈性的感動,後來漁夫們彼此約定好,以後如果再捕網到這種大烏龜,就不捕、不宰、不食。
林先生將烏龜歸回大海後十六年,林先生的二兒子考上了臺北的商業學校,假日時都是搭乘日輪返家。
一次回程途中,船隻觸礁沉沒,船上的乘客有一百多人,被海吞沒了九十多人。沉船的剎那,滿船驚叫、慘呼救命的聲音震耳欲聾。
林先生的二兒子雖然稍會游泳,但由於海浪太大,人又被捲沉。後來,他突然感覺到身體好像被一個圓桌般的大東西托起來,一看自己竟然躺在烏龜的背上,而且這隻烏龜的背上竟然寫著「遇緣號放生」。他當下明白,是當年父親放生的那一隻烏龜救了自己。
曾經有位算命師幫林先生算命,說他可以活到七十歲。最後林老先生活到八十八歲,而且是無疾善終。
印光大師開示的放生十大功德
弘一大師曾經問諸君:「一、欲延壽否?二、欲愈病否?三、欲免難否?四、欲得子否?倘願者,今有一最簡便易行之法奉告,即是放生也。」古往今來,無論是漢藏的祖師大德、成就者等,都將放生列為必要的修行!
印光大師開示放生有十大功德:
- 無刀兵劫
- 集諸吉祥
- 長壽健康
- 多子宜男
- 諸佛歡喜
- 物類感恩
- 無諸災難
- 得生天上
- 諸惡消滅四季安寧
- 生生不息善心相感
放生的功德是說不盡,道不完的。
常常做放生可以獲得多大的的功德和福報呢?
十善之首是放生,十惡之首為殺生,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,每一條生命都是平等而珍貴的,若能救一眾生,功德已無量無邊,何況救眾多生命。所以,放生就是積最大的福,行最大的善。《放生贊》云:
「汝欲延生須放生,此是循環真道理,他若死時你救他,你若死時天救你,延生生子無別方,戒殺放生而已矣。」
眾生的靈性實在不可思議,動物的感情比人類來得更純粹,我們應該隨時心存善念對待動物。千萬不能因為自己貪婪的口腹之欲,而犧牲無數生命,這些動物都有牠們的家庭,牠們也不想被迫與家人分開。如果我們能夠設身處地,以同理心體會牠們將死之前的驚懼、恐慌、怨恨,幫助牠們重獲自由,就會感覺到另一份活躍的生命力,從自己的身心油然而生。
臺灣四周環海,是擁有豐富海岸生態系的寶島。然而海洋卻正面臨生態系遭受破壞,漁類資源枯竭、污染、過度開發…等諸多威脅。為守護海洋平衡,修復海洋生態系,觀音山佛教會與政府機關及專業機構合作,進行合法保育放流。
【響應保育放流】 https://www.fazang.org/liferelease/
【了解觀音山保育放流成果】https://liferelease.gys.org.tw/
相關文章分享:
海洋保育的目的是什麼?海洋保育觀念與實務|哪裡可以參加海洋保育活動?
文章擷取自:觀音山全球資訊網|觀音山 吉祥洲|YouTube Channe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