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報是否具足,將關係到我們今生的家庭、事業是否順利,能否過幸福快樂的生活。對學佛修行人而言,出離苦輪,具足解脫與成佛的資糧是重中之重,我們必須精勤修持,學習佛菩薩的慈悲利眾精神,勇猛精進才有機會。佛教把培福稱為「種田」。很多人學佛修行,總覺得佛法簡單,處處可入門,就輕忽聽經聞法、深入解門的重要性,選擇用自己的方式盲修瞎練,花了很長的時間,卻沒有得到功德。此時,不自我檢討是否方法有誤,反而一昧埋怨佛法不靈感,我們身邊實在不乏這樣的人。佛家話:「三寶門中福好求,一文種下萬文收!」什麼是福田,我們清楚嗎?如果不了解,那又該怎麼耕耘福田,獲得功德?
Table of Contents
種福田是什麼意思?
《百論》云:「福報滅時,離所樂事。」這說的是什麼呢?言簡意賅地說就是沒有福報,一切安樂就都將離你遠去。慈悲的 龍德上師開示:「所以我們要懂得培福、惜福之法,重視累積福報資糧,只有福報具足才能改變命運。」
例如攝影,並不是會拍出照片即可,而是要能拍出好照片。拍照需要經過理論的學習與長時期的練習,才能拍出好照片。如果未經學習也能拍出優等照片,那必定是數千張中挑出一張,這所謂的美照,充其量只不過是單憑運氣好拍到的而已。
很多人學佛修行,總覺得佛法簡單,處處可入門,就輕忽聽經聞法、深入解門的重要性,選擇用自己的方式盲修瞎練,花了很長的時間,卻沒有得到功德。此時,不自我檢討是否方法有誤,反而一昧埋怨佛法不靈感,我們身邊實在不乏這樣的人!
佛家話:「三寶門中福好求,一文種下萬文收!」什麼是福田,我們清楚嗎?如果不了解,那又該怎麼耕耘福田,獲得功德?
「福田」分為三種:
- 恩田:對我們有恩的人。父母於我們有恩,若能孝敬父母,功德最大。報答父母恩情,同時也是培植自己的福田。
- 敬田:凡屬於我們恭敬的對象,如師長、老師、善知識、諸佛、菩薩,都是敬田的範疇,我們都要供養承侍他們。
- 悲田:指我們要慈悲對待的對象,有生活困難、需要救助的人;心靈惶惶無依的人,縱使沒有物質上的困乏,但是在心靈上不安定,我們都要以慈悲的心,去幫助、利益他們。
從表面上看,好像都是在教我們付出、幫助別人,事實上,這是在幫助自己累積福報。佛教把培福稱為「種田」。俗話說:春播一粒種,秋收萬擔糧。有耕耘,才會有收穫。所以我們學佛修行,每週聽聞慈悲 龍德上師的珍貴開示,就要明白這些因果道理,以正確動機來自利利他、廣植福田、廣修善緣、行善布施。福報是否具足,將關係到我們今生的家庭、事業是否順利,能否過幸福快樂的生活。
對學佛修行人而言,出離苦輪,具足解脫與成佛的資糧是重中之重,我們必須精勤修持,學習佛菩薩的慈悲利眾精神,勇猛精進才有機會。若只是想投機取巧、當一個自私自利的慳吝鬼,這種慳貪自私的習氣怎能有福報呢?這是屬於三惡道的種姓。而上述的三種福田就是我們最好累積資糧的方式。

供養出家人能快速種福田嗎?
僧寶是一切世間供養、布施、修福的無上福田。供僧就是一種清淨的供養,讓眾生當下遠離煩惱,除心束縛,得清淨心。發心設齋供眾成就道場,不僅能廣結善緣、減輕業障,長養布施喜捨之心,更為當來深植出世的菩提善因。
出家眾仰仗修行,進德修業;在家信眾以供僧功德,福慧增長。也由於信徒布施道糧,供養有道、有學的出家人,讓他們沒有物資的缺乏,而能積極弘法利生,將佛法遍布世間;而居士藉此殊勝因緣供僧,可謂是護法護教的菩薩行。

供養出家人種福田的方法有哪些?
《增壹阿含經》:「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……王波斯匿即於宮門外,作大講堂,極為殊妙,懸繒幡蓋……手自行食,供給所須,乃至三月,無所短乏,給與衣被、飯食、床臥具、病瘦醫藥。」《佛說無量壽經》曰:「常以四事供養恭敬一切諸佛,如是功德不可稱說。」四事供養分別為:
- 衣服供養:表法眾生於正法雖未了達其義,但能正解受持,如著法衣。
- 飲食供養:表法眾生修習佛法後,得到法益,比如法喜福報(甘美果)、善根增長(淨食)、智慧增長(醍醐、甘露)。
- 臥具供養:表法眾生能於正法中得諸三昧。
- 醫藥供養:表法眾生修習佛法後,疾病(業障)、苦痛(罪報)消減。
《佛本行集經》:「尊重承事,恭敬供養,四事具足,所謂衣服飲食臥具湯藥。」 《佛說盂蘭盆經疏》曰:「年年僧自恣日,四事供養三尊。」
供養僧服的功德
僧衣代表著:「延續佛燈明,統領大眾,一切無礙,住持正法城」的僧寶。 供養僧衣,得色身莊嚴、色身堅固、色身清淨報。《增壹阿含經》卷六云:「瞿曇彼善處,能施眾僧者;獲福不可計,最勝之所說。」
《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記》曰:「過去諸佛著如是衣,得成佛道;未來諸佛,亦當著如是衣,得成佛道。」袈裟功德殊勝,凡有袈裟所在,一切天龍善神皆會給予守護。佛說過去及未來諸佛皆穿著袈裟得成佛道,而在經典中更記載著袈裟的無數功德利益。
如在《毗尼日用切要》卷一裡記載了袈裟的五功德:
- 入我法中,犯重邪見等,於其念中,敬心尊重,必得三乘授記。
- 天龍鬼等,能敬此袈裟少分,得三乘不退。
- 若有鬼神諸人,得袈裟乃至四寸,飲食充足。
- 眾生共相違背,念袈裟尋生慈心。
- 若持此少分,恭敬尊重,常得勝他。

供僧飲食的功德
《長阿含經》記載:「天及世間人,唯佛為最上,欲求大福者,當供養三寶。」《佛說布施經》記載,供養三寶可得五種利益:
- 身相端莊。
- 氣力增盛。
- 壽命延長。
- 快樂安穩。
- 成就辯才。
佛陀在諸多典籍皆開示,齋僧可以累積各種功德利益。虛雲老和尚曾云:「佛、法二寶,賴僧寶扶持;若無僧寶,佛法二寶無人流布,善根無處培植,因此齋僧功德最大。」齋僧是為了讓僧俗二眾有消除業障、積功累德、報效恩德的機會。
供僧臥具的功德
供養僧眾的目的為令佛法久住──僧眾出家修行、弘揚佛法,就是為救度眾生離苦得樂。佛已入滅,依靠的就是僧寶荷擔如來道業。居士供僧,即是荷擔如來家業,令僧寶能專心於弘揚正法久住,不致擔心飲食受用。僧眾精進修行一天,晚上必須休息睡覺;假使臥具缺乏,會得不到適當的睡眠。因此,供養僧眾臥具、 棉被等,能令僧寶得以休養生息。
供僧醫藥的功德
律藏中記載:佛在舍衛國時,見一病比丘臥在大小便中,旁邊沒有看顧者,佛上前問︰「為什麼沒有看顧的人?」病比丘回答說︰「我沒病時,不照顧病者,今天我生病了,沒有看顧護持我的人。」佛於是扶起病者,拭除身上的不淨物,並加以洗濯。接著佛又為病比丘洗衣曬乾,清掃住處,鋪上新草及衣服,讓比丘安臥,並幫忙蓋上衣被,之後才離去。
接著佛陀召集僧眾並教誡︰「從今以後,當看病比丘,病者不可不看,若有欲供養我者,當供養病人。」經論亦云:「八福田中,看病福田,第一福田。」《分別業報略經》:「若人施醫藥,後生得無病,長壽常安樂,具足色力財;無量百千世,不經疫疾劫,終遇法醫王,永拔生死根。」

為什麼要種福田?
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:為何養成一個好習慣能改變命運。
很多人有「習慣」,有的人是「好習慣」,有的人是「壞習慣」。好習慣是會做早晚定課、誦經修法,父親、母親生日或長輩的忌日都會去放生、打齋,有這些習慣。
我朋友前兩天跟我講,他說:「我有一個習慣,只要讓我看到出家人,不管多少人,我一定就供養錢在他的缽裡,除非身上沒錢,不然我都供滿為止,一位都不漏掉。」
一個人訂好習慣,一個人把自己訂壞習慣或壞原則,那是天差地別。我說:「你這習慣真好!無形中給自己消了很多的災禍劫,種下了無上的福田。」
虛雲老和尚云:「佛、法二寶,賴僧寶扶持,若無僧寶,佛、法二寶無人流布,善根無處培植,因此齋僧功德最大。」僧寶是一切世間供養、布施、修福的無上福田。「供僧」就是一種清淨的供養,讓眾生當下遠離煩惱,斷除諸結,得清淨心。發心設齋供僧,不僅能廣結善緣、消除業障,更深植出世的菩提善因。
出家眾仰仗修行,進德修業;在家信眾以供僧功德,福慧增長。也由於善信布施道糧,供養有道、有修的出家人,讓他們沒有物資的缺乏,而能積極弘法利生,將佛法遍布世間。居士於此因緣供僧,可說是護法護教的菩薩行。
臺灣薩迦寺 2025 供千僧道糧‧供佛齋僧
✦ 我要登記▸ https://www.sakya.org.tw/sangha-offering
文章擷取自:觀音山全球資訊網|觀音山 吉祥洲|YouTube Channel







